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for Plant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East Asia,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前身为1993年在吴征镒院士提议下成立的所级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于2006年12月进入院重点实验室行列,曾用名“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2013年4月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审议批准更为现用名,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现任主任为孙航研究员,执行主任为杨祝良研究员,副主任为高连明研究员和李学东高级实验师。
重点实验室以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理及系统演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将生物多样性高度富集的我国西南和喜马拉雅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域,紧盯东亚植物区系中的重要关键类群,整合植物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多学科,开展生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化、生物地理格局成因和适应性进化等研究,揭示东亚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化机制,为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和保护做出重大贡献。在突出特色研究所定位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着力开发建设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应用平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咨询及评估的应用服务,努力推进基础研究向科技应用领域的深入拓展。
2017年,重点实验室共发表论文178篇,其中SCI论文144篇,发表在JCR Top 15%期刊论文30篇;出版专著4部。新增科研项目45项,总经费1.216亿元。全球首个葱属专类园——全球葱属植物园,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启动建设。《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由云南省环保厅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同发布。“中国植物DNA条形码研究”和“重要野生蘑菇的系统亲缘、多样性与新资源研究”项目成果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重点实验室下设6大研究团队17个创新研究组;拥有中国第二大标本馆(KUN),馆藏标本达150万号;建有植物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形态学和古生物学实验支撑平台。现有科研和支撑人员90人,其中研究员13人,副研究员26人,高级工程师及高级实验师8人。现有在站博士后9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0人。
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成员(2015 -)
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 Peter H. Raven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学术委员会 主 任: 陈宜瑜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术委员会副 主 任: 张亚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 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高连明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顾红雅 北京大学教授
李德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刘杏忠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任 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
施苏华 中山大学教授
孙 革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汪小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青锋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
杨祝良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克勤 云南大学教授
周浙昆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